随笔(二)

  很多年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写诗词的目的是什么,初衷是什么,本心是什么。从“多风格尝试”到“一曲水调恪由衷”,从随便玩玩都决心花心思攻一攻,心境总是不同的,在这之中也获得了许多感悟与哲思。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这样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一句话精炼,就是要与时俱进,不能无病呻吟。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词是好词,什么样的文章才是精华?

  我向来反对写文章时以堆砌辞藻为荣,刻意使用一些冗长或生僻的词汇(当然,不是说不能用它们),来起到让文章/词看起来很华丽的效果,但内容却无比空洞,即“外强中干”。实际上,这种做法十分无趣,因为冗长意味着繁杂,在有限的字数内,表达出的内容(情感、意境等)必定会大打折扣,或是不够丰满;生僻意味着晦涩,如果词写出来了,别人一读并不能立刻领悟到你的意思,那这无疑是失败的。好的文章不拘泥于此,往往能够直截了当地、高效率地表达出想表达的内容。

  继续谈词的创作,我们现在当然并不苛求一定要追求像白居易那样将作品念给随机街头路人便能听懂的直白,而是要作为创作者,如果这是他人写的词,有水平的你会如何鉴赏与评判。写词的最基本要求,是作者本人要知道我为什么要写,我写的是什么,切忌一顿头脑风暴之后产生的各种零碎念头的生硬拼接。随着 AI 时代的到来,DeepSeek 等大模型对于汉语言文学以及古诗词文化等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虽说大模型在创作诗词方面还略有欠缺,但在赏析与品鉴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强于绝大多数业余爱好者,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一段文字的内涵观照,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将自己的作品发给大模型,对比它的评析与我们的实际创作初衷,是判定词的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不过,AI对无论优劣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褒扬乃至夸大,我们更应保持一个理性的心态去看待。

  回到我的创作初衷与本心,其实也无需过多解释。古人作诗作词,无非叙事、抒情,亦或言志;当下叙事诗词十分少见,创作即是无声的倾诉,向外界输出,作为有效的输入影响到能够产生共鸣的人,也可看做一种记录,多部作品聚集成时间线串联起诗词人生。学习古人诗词,领悟其精神内涵,并在当今时代、社会中予以守护与创新。诗词是一种无声的智慧,随着创作与研究的不断深入,人心会得到洗涤与净化,在持久的蜕变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笔(二)
https://lngym.top/随笔/随笔(二)/
作者
lngym
发布于
2025年8月17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