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军事视角看待解放战争——《中国的内战》读后感

摘要

  《中国的内战》是站在客观、中立的视角,对 1945-1949 年时期的中国诸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对于国民党失败而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作者并没有直接阐述因果关系,通过军事战争的实例来进行分析,而是着眼于与知识阶层的关系、土地改革、城市与工业管理、法律秩序与经济财政等方面,进行了这些方面政策及其影响的综合性考察,并在两党间进行比对,从侧面反映了共产党是如何印证与诠释“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历史规律的。

关键词:共产党、国民党、土地改革、经济、农民、工人

引言

  日本战败后,国内迎来了短时间的安宁与和平。历经十余年,中国终于将外族侵略者彻底逐出神州大地,但国内两党并存的局面仍然存在。中国下一步该由谁带领发展、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重庆谈判后,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被揭穿,虽然表面和平,但战争随时可能打响。抛开战争视角,笔者试图通过对如下四个主要方面中每个方面的代表性事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行“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细微之处的思考。

与知识阶层的关系

  城市人口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阶层——自由知识阶层。他们通常受过较高的教育,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国统区的知识分子为例,这类人起初对共产党的评价并不甚好,因为他们对后者并无太多了解,国统区对言论的限制也让他们获得的信息在数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知识阶层拒绝拥护政府 作战的原因之一,就是战争使民众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一代价包括强加到农民头上的赋税负担,政府对粮食的统购与征用,官员们中饱私囊的机会日渐增多,征兵时滥用权力,战场上军纪涣散,部队的大肆破坏。 国民党通过滥征税收,使得刚刚从抗日战争中缓过来的本就不富裕的人民生活雪上加霜。大量贪污腐败的现象使得国民党国库匮乏,不得已只得继续提高赋税,换来的只能是人民的怨恨与反对。部队没有纪律,缺乏训练,在战场上临阵倒戈等现象屡屡发生。虽然中共在上述问题中也并非做的无懈可击、无可挑剔,但两者对比已足以让部分自由派知识分子意识到,共产党人不同于国民政府,他们在战争的进程中设法在农民中加强了自己的力量,即更好地团结了人民。许多国民党官员把战争作为攫取不义之财的途径,而共产党人却用它来加强自己在农村得到民众用户的基础。 在战争结束后,他们认为军队纪律与社会、经济政策与推行力度,是共产党人夺取胜利至关重要的一步。

土地改革

  发展和巩固于抗战期间在农村赢得的根据地是共产党在抗战结束初期的首要任务。 但真正达到“耕者有其田”的农业理想主义还面临重重困难与挑战。在 1946 年 10 月的中国农业协会第八次会议上,共产党代表华岗就曾指出农业改革的重要性。他认为:“生产关系的改革是农业改革的基础,要想提高农业生产率,改进耕作技术,首先就得改变‘封建的生产体系’ ”。 抗战结束后,共产党认为减租政策已不能满足当时农村的生产实际需要,于是开始推行一种更为先进的路线,即“废除租佃制、分田到户”。简而言之,就是没收非法土地 分给农民,要求地主对受到剥削压迫的农民进行赔偿等。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战争中取得胜利,其重要社会经济根源就是团结了农民,得到了农民忠诚支持,并由此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民党在此期间也曾制定过相关的规则与政策旨在解决土地问题,但政策的落实并不到位,效果也不甚理想。国民党政府直到败退台湾都没有在中国实行像共产党一样的大刀阔斧的土地改革。更多地,由于国民党的资产阶级性质,其与资本家和地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土地分给农民相当于让农民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块肉。这显然是资本主义不能接受也无法做到的。在 1946 - 1948 年这三年间,国民党将近 200 万征兵中绝大多数都是贫苦农民,这些农民在战斗中认清国民党后,其中一部分选择投靠共产党。因此,国民党兵越打越少,并不断征兵,如此恶性循环,也加速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

城市与工业管理

  毛泽东认为,如果共产党人不能学会如何管理城市并战胜城市中的敌人,党就不能巩固它的政治权力,并因此而彻底失败。 城市虽然人口远不及农村,但在知识、技术、行政方面城市几乎囊括了所有的人才,是继解决农村问题之后必须面对的一关。对此,1949 年,共产党提出将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

  城市中最重要的阶级就是工人阶级,与农民不同,相对而言工人具有更为丰富的知识与技术,更善于组织、进行运动。以最早展开实验的城市之一张家口为例,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总工会)领导肖明认为,“斗争运动”,类似于农村的清算斗争,能够唤起工人,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会的组建。 这为共产党充分发动工人力量建立了必要条件与群众基础。

  共产党在工会组织建立之前就向广大工人阶级承诺会努力改善工人的生活。于是他们规定工人的工资必须翻倍,并推行“累进计件工资制 ”。虽然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但大大促进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与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总工会还为失业工人提供了收容所,并有相关的就业部门为失业者安置工作或发放补助,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城市的形象,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

法律秩序与经济财政

  占领城市后,如何从国民党手中进行接管是维持和巩固统治的重要一环。当年国民党接管城市后,由于管理不当不得民心,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憎恨。因此这非常考验这方面经验并不是很足的共产党干部。于是共产党要求在攻城战役打响之前,所有相关人员 都要学习有关占领期间的政策及纪律,主要内容是军队只有权没收武器和弹药等军事物资,其余私人财产和公共财产一律不得占用。另外,还规定了在战斗结束后除了维持秩序的部队留下外,其余部队要撤到城外等。 这些政策与规范严格规范每一个共产党员,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人民的生活不受影响。人民群众在看到这支军队进城时睡在大街上,不取百姓一针一线,没有任何烧杀抢掠等行为,与往日占领的国民党军队大有不同。许多群众通过进行捐款、捐物资、志愿加入解放军等方式以表谢意,解放军的队伍进一步壮大了。

  在经济财政方面,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最棘手的城市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国民党为了应对战争时期军队入不敷出,大肆发放巨额纸币,民间流传着“百元一粒米,十万一寸布”的顺口溜借以讽刺蒋氏集团的卑劣手段,严重破坏了民间的经济。共产党所做的首先一件事就是进行币制改革,收回伪币,印发人民币并禁用国民党的货币。起初人们对人民币也并不抱有太高的信心和期望,但随着共产党进行一系列“反银运动”与打击投机倒把后,人民币逐渐占领了市场,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结语

  时代在更迭,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亘古不变的真理永远不会变。中国共产党正是正确地做到并做好了“得民心”这一点,通过采取一系列方式,使得知识分子、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等都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支持者与追随者。而国民党不得人心,最终上演了“水能覆舟”的悲剧。通过《中国的内战》这本书,笔者有了很多全新的思考与感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与注释

[1] 指由国民党领导的势力。

[2]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9 页。

[3]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9 页。

[4]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5 页。

[5] 指拥有土地的少数人不从事生产却能控制种田人的生计。

[6]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7 页。

[7] 这里指被清政府、日本人和汉奸等侵占的土地,一切被巧取豪夺的土地以及为逃税而未登记的土地。

[8] 吴雪薇: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比较, 2013。

[9]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96 页。

[10]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99 页。

[11] 即工资以个人的产量来计算。一段时间内,工人完成其定额后就可以得到固定的基本工资,超额部分可以得到累进的增长工资。

[12] 包括作战部队、后勤单位和军队、地方的所有干部。

[13]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58 - 460 页。

[14]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67 页。

[15]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从非军事视角看待解放战争——《中国的内战》读后感
https://lngym.top/论文/从非军事视角看待解放战争——《中国的内战》读后感/
作者
lngym
发布于
2024年7月1日
许可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