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军事视角看待解放战争——《中国的内战》读后感
摘要
《中国的内战》是站在客观、中立的视角,对 1945-1949 年时期的中国诸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对于国民党失败而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作者并没有直接阐述因果关系,通过军事战争的实例来进行分析,而是着眼于与知识阶层的关系、土地改革、城市与工业管理、法律秩序与经济财政等方面,进行了这些方面政策及其影响的综合性考察,并在两党间进行比对,从侧面反映了共产党是如何印证与诠释“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历史规律的。
关键词:共产党、国民党、土地改革、经济、农民、工人
引言
日本战败后,国内迎来了短时间的安宁与和平。历经十余年,中国终于将外族侵略者彻底逐出神州大地,但国内两党并存的局面仍然存在。中国下一步该由谁带领发展、该如何发展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重庆谈判后,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被揭穿,虽然表面和平,但战争随时可能打响。抛开战争视角,笔者试图通过对如下四个主要方面中每个方面的代表性事例进行详细分析,进行“共产党是如何抓住历史机遇、获得民心和政权的”细微之处的思考。
与知识阶层的关系
城市人口中存在一个重要的阶层——自由知识阶层。他们通常受过较高的教育,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国统区的知识分子为例,这类人起初对共产党的评价并不甚好,因为他们对后者并无太多了解,国统区对言论的限制也让他们获得的信息在数量和内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知识阶层拒绝拥护政府
土地改革
发展和巩固于抗战期间在农村赢得的根据地是共产党在抗战结束初期的首要任务。
国民党在此期间也曾制定过相关的规则与政策旨在解决土地问题,但政策的落实并不到位,效果也不甚理想。国民党政府直到败退台湾都没有在中国实行像共产党一样的大刀阔斧的土地改革。更多地,由于国民党的资产阶级性质,其与资本家和地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土地分给农民相当于让农民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块肉。这显然是资本主义不能接受也无法做到的。在 1946 - 1948 年这三年间,国民党将近 200 万征兵中绝大多数都是贫苦农民,这些农民在战斗中认清国民党后,其中一部分选择投靠共产党。因此,国民党兵越打越少,并不断征兵,如此恶性循环,也加速了国民党在内战中的失败。
城市与工业管理
毛泽东认为,如果共产党人不能学会如何管理城市并战胜城市中的敌人,党就不能巩固它的政治权力,并因此而彻底失败。
城市中最重要的阶级就是工人阶级,与农民不同,相对而言工人具有更为丰富的知识与技术,更善于组织、进行运动。以最早展开实验的城市之一张家口为例,总工会筹备委员会(以下简称总工会)领导肖明认为,“斗争运动”,类似于农村的清算斗争,能够唤起工人,促进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工会的组建。
共产党在工会组织建立之前就向广大工人阶级承诺会努力改善工人的生活。于是他们规定工人的工资必须翻倍,并推行“累进计件工资制
法律秩序与经济财政
占领城市后,如何从国民党手中进行接管是维持和巩固统治的重要一环。当年国民党接管城市后,由于管理不当不得民心,引起了广大市民的憎恨。因此这非常考验这方面经验并不是很足的共产党干部。于是共产党要求在攻城战役打响之前,所有相关人员
在经济财政方面,国民党遗留下来的最棘手的城市问题就是通货膨胀。
结语
时代在更迭,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亘古不变的真理永远不会变。中国共产党正是正确地做到并做好了“得民心”这一点,通过采取一系列方式,使得知识分子、农民阶级与工人阶级等都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支持者与追随者。而国民党不得人心,最终上演了“水能覆舟”的悲剧。通过《中国的内战》这本书,笔者有了很多全新的思考与感悟。“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与注释
[2]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9 页。
[3]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9 页。
[4]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5 页。
[6]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7 页。
[7] 这里指被清政府、日本人和汉奸等侵占的土地,一切被巧取豪夺的土地以及为逃税而未登记的土地。
[8] 吴雪薇: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比较, 2013。
[9]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96 页。
[10]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99 页。
[11] 即工资以个人的产量来计算。一段时间内,工人完成其定额后就可以得到固定的基本工资,超额部分可以得到累进的增长工资。
[13]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458 - 460 页。